社区团购的羊毛,你薅了吗?
发布时间:2020/12/4 浏览次数:463 次 来源:陕西景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
2020年在疫情催化下,滴滴、美团、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扎堆进入社区团购,作为新业态的社区团购,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。
然而就在这两天,一篇文章刷屏网络,文章直指:“不讲武德”的互联网巨头正在用资本夺走无数卖菜小商贩的生计,这是不道德的……还有说,现在的巨头们已经不想做蛋糕,而只想着抢蛋糕了。无论将“社区团购”这一商业模式包装的如何高大上,它都无疑是存量市场的争夺。“大家都团购买菜了,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还怎么活?”事实上,这代表了一群人的心态。他们会秉持泛道德化视角看问题,认为互联网巨头这样是端了小摊贩的饭碗。我不想评论他们是否是道德绑架,或是一种“不患贫而患不均”的心态,亦或是仇富心理在作祟,但看待社区团购的利弊,显然应回归市场本位的认知坐标系。就算要秉持道德化视角,也该动态化看问题,而不是静态化审视;该着眼于全局,而不是只看单向度。就此事而言,提出质疑者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:一个新业态产生,会带来的大量新兴就业岗位,最终将会惠及消费者群体。让小摊贩活下去的道德责任,不能由消费者承担。“大家都团购买菜了,那些靠卖菜为生的小摊贩怎么活?” 这句话说到底只着眼于厂家与商家(包括小摊贩),却完全忽视了消费者在消费环节中的立场与权益。消费者买菜,考虑的往往是自身便利与实惠。他们以此为出发点,选择以某种方式买菜,本身不应该被苛责。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块钱,都可以被称为消费者主权,意味着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投票,投向那些价格更低、质量更好、更方便、更高效的供应者。体量再大的平台、竞争再强的市场,钱仍然是一块一块地赚,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,也没有哪个企业或商家是随随便便成功的,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和心血,恐怕不止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。它们能赚钱,背后是消费者有好处拿,如物美价廉等。这是看待团购买菜或小摊贩卖菜模式利弊时不能绕开的考量因素。从小摊贩的视角看,团购买菜模式的出现,的确会给自身带来冲击。但换一个消费者本位视角下的故事,很多人的感觉又会大不相同。一位妈妈加班到很晚下班后,家里是等着吃饭的孩子。但妈妈下了地铁,还需要往返1公里去菜场买菜。
但有了社区团购后,她只需要提前订好,下班后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把菜提回家就可以了,也省下了往返菜场的体力与时间。她有义务为了菜场的人的生计每天多走一公里吗?显然没有。消费者想要价廉物美是不道德的吗?显然不是。而满足消费者价廉物美需求的商家、平台,也都是为了生存。以单一的道德视角去看待,恰恰是把复杂问题给单薄化了。换句话说,谁都无权要求消费者为菜贩牺牲,——只为了让平台不与菜贩争利,消费者也没有义务为菜贩放弃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。要求那位单亲妈妈每天下班多走1公里路,也不符合常理。想想2012年左右的美团饿了么等外卖行业的兴起,当时提出此类质疑者也不在少数,但如今因为其便捷的模式,也已经深入人心了不是吗?